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非对称性分析1. 研究目的和意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的或间接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由于在不同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所以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存在着非对称性。就我国的经济实践来看,在 1985——1989 年、1993——1995 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膨胀,中央通过出台趋紧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1998——2002 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此期间,中央银行下调了利率水平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促进总需求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过去几十年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清楚的表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存在着非对称性。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成因及相应的对策,对我国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早就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Cover 用 M1 来代替货币供应量,使用两步OLS 法,考察了美国 1951——1987 年的季度数据,检验货币政策对产出非对称性影响的存在性。结果发现,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比同等程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大。D. P. Morgan (1993) 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角度,运用了美国 1963——1992 年的样本数据,采用了 Boschen & Mill (1993) 的 Boschen —Mill 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基金利率上升对产出的影响很大而且高度显著,而基金利率下降对产出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但不等于零。货币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浮动法,STR 模型等都是较常用的方法。Kim D.H.(2002)以美联储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它使用了 Hanmilton(2001)提出的浮动法,得出结论认为 1979 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常显著地非线性特征,即效果不对称,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一特征则不够明显。Sensier ,Osborn 和 Ocal (2002) 采用三个月期基准银行债券利率,构建了模拟英国利率作用效果的 STR 模型,发现在线性模型中利率的变动是对称的,在经济繁荣和衰退过程中发挥了相同的效力。利率上升,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