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清政府外交需求与李鸿章外交思想摘要:本文通过探究李鸿章在中英关于马嘉理案的外交谈判、中法战争中的外交活动与主张,以及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交涉等具体外交实践活动,探讨李鸿章的外交思想的内容和他对外交手段的运用,从而揭示李鸿章妥协退让外交主张及其实践与清政府外交需求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关键词:外交需求;避战求和;权力;谈判一、清政府外交政策变化清朝末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方国家几乎隔绝,更谈不上外交。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暴力打开中国的国门,清政府才不得不面对列强,与西方国家交往。清政府一直没有对外交往的专门进行外交的机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这时的清朝才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实力,才发现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大大的超过了清朝,尽管大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了西方国家的强大,但是他们仍然丝毫没有改变他们的想法,依然视西方国家为蛮夷。就算西方国家比较强大,也是技术稍比清朝高一些的蛮夷小国。此时清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对待西方国家还是颇为强硬。这种想法被第二次鸦片战争打破,西方列强占领清朝国都,清朝战败,清帝咸丰携妃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清政府颜面扫地。这次战争使清政府对于西方列强大大改观,从以前的轻视变为恐惧,在接下来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丝毫没有了天朝上国的姿态,一味的妥协忍让,小心翼翼的与西方列强谈判,生怕西方列强一发怒,发动战争,清政府无力招架,动摇了其统治地位。二、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与外交思想要考察和研究清政府的外交需求与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要从李鸿章的具体外交活动中去考察,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上重要的权臣,参与办理了数不胜数的外交事务,其中中英马嘉理案、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外交尤为重要,马嘉理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也是李鸿章外交政治生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一)马嘉理案外交谈判光绪元年正月十六日(1875 年 2 月 21 日),英国翻译官马嘉理在云南被当地民众杀害,英国借此挑起事端,企图在华获得更多侵略权益。李鸿章与威妥玛在津商谈,威2妥玛气焰嚣张,常用向北京朝廷施压威胁李鸿章,威妥玛步步紧逼,提出各项无理要求,李鸿章与其周旋,一度陷入胶着状态。光绪二年七月初三,李鸿章受命与威妥玛于烟台谈判,威妥玛一度坚持岑毓英是此案主使,李鸿章坚决驳斥,不与同意。同时李鸿章在烟台积极与参与烟台调停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