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历史教育学专业 战后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初探

历史教育学专业 战后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初探_第1页
历史教育学专业 战后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初探_第2页
历史教育学专业 战后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初探_第3页
绪论对我和其他中国人乃至许多东亚国家的人民来说,日本都是一个具有特别观感的国家,这种特别观感,既有地缘的文化的、历史的,也包含着个人感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东亚局势中,中日关系对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与中国可以说是同文同种,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天然有着一种亲近感。但是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脱亚入欧”成为国策,19 世纪后期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扩张,其军事侵略与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战后日本右翼沉渣泛起,不断试图掩盖其侵略行为,推卸战争责任,这使亚洲各国对日本产生了不信任感和防备心。在我看来,日本的文化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学习赶超史”,从唐代开始学习赶超中国,到近代学习西方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全面恢复后,日本又有了新的“政治大国”的赶超目标,“学习——赶超”模式就是日本发展的基本动力。我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日本教育改革的观察,从比较借鉴的角度思考,去揭示对教育有帮助的某些具有普遍价值的规律。一、 第二次教育改革背景儒家思想在战前日本传统教育理论基础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中日两国展开交流,儒学传播到日本,并在日本本土化,成为日本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主要工具,自日本有学校以来,教育大多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确立了“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开放政策以及“和魂洋才”的改革精神,由此开始大量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种种思潮也传入日本。为了巩固统治,明治天皇颁布总纲性指导文件《教育敕语》,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依靠中国儒家思想来实施国民教育。明治政府仿照西方国家设立“修身”课程,灌输《教育敕语》的内容,强调忠孝义勇、忠君爱国等精神,培养效忠天皇和国家的忠顺臣民。明治后期,日本统治阶级不断强化所谓的“民族精神”塑造,使教育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甚至将外侵略宣传为建设“东亚共荣圈”,使人们长期受到“武运长久、皇国不灭”等超国家主义思想的控制,教育完全脱离了应有的内容,成为政治家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并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脚步愈演愈烈,走向战争狂热。1945 年 8 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战败投降,明治维新改革之后的所有成果全部毁于一旦,战前教育体系完全崩溃,日本开始了为期 6 年 8 个月的美国军事占领时期。根据《波茨坦公告》的内容,美国将铲除日本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