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老师为什么争论不休 面对工资改革新一轮“游戏规则”的制定,各个群体想法不同,对国家政策理解的偏差以及具体方案制定中的顾此失彼等,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这些问题不解决,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导致许多学校的绩效工资方案“难产",甚至在教工会上几次都得不到通过。人们不禁要问,老师绩效工资怎么了?概括各地做法,有这样几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肥”了领导,“瘦”了群众。 这一条是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绩效工资中设有岗位津贴一栏,这一项老师是没有份的,好像学校里的普通老师就没有“岗位”。其实质就是给领导以特别津贴,以南方发达城市为例,一般校长津贴是 1500 元左右,副校长 1300,主任 1100,副主任1000. 领导津贴不仅高,领导队伍也庞大,可以说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许多学校百十来名教职工,二十几个中层以上领导。按上述标准计算,这些人的岗位津贴就近 2 万元,再加上备课组长、科组长、年级组长就接近 3 万。假如一所学校有 100 名老师,平均工资是 6000 元(有的学校还达不到),按工资总额 30%计算,一个月的奖励性工资只有 18 万,仅领导津贴这一块就吃掉奖励工资的六分之一,再加上领导代课有超课时津贴(按规定中层领导需要代四五节课,可是好多领导是不带课的,不代课不扣,超课时却有津贴),此外还有什么加班费、招待费等,前后左右加一起,奖励工资被吃去接近 1/3。 中层以上领导的岗位和班主任不同,班主任工作量国家规定是“相当教学工作的一半”,一般发达地区的学校班主任津贴是 700 元左右,这是在完成正常工作量以外的超工作量的辛苦补贴,而领导已按岗位量化制度减少了课节,并不存在超工作量的问题。 领导工资的层层加码,使国家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老师、骨干老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的大政方针成了空话.事实则是,不管你的业绩多大,不管你是高级还是特级,总比不上领导的绩效大,工资高。 这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而往往会使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人生价值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必将动摇老师对事业追求的信念,破坏和谐校园的人际关系,滋长学校腐风恶习,尤其是容易形成“谁给我实惠,我就给谁实惠”的腐败现象,因为谁是校长由局长说了算,谁是中层由校长说了算。 二、方案缺乏真正民主。 国家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