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分类: 从概念上说,审计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1、 审计人员核实别人提供的信息(核查式审计)核查式审计的目的是对他人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表达一定程度的保证,形式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合同审计,关注的是核查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2、 自己编发信息(开发信息)根据已有的原始数据开发新信息,对潜在数据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并向使用者保证信息是可靠的,主要涉及非财务信息. 在这个框架下,审计准则和文献把审计分为多种类型:《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将审计分为:财务审计、鉴证业务和绩效审计《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审计分为:财务和运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对法律、法规以及合同的遵守情况、资产的安全、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绩效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分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世界审计组织准则将审计分为两大类:1、第一层分类是将审计分为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2、第二层分类是将绩效审计分为:经济型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传统型审计发现的要素: 状况:实际状况或绩效;实际绩效与应达到的标准进行比较。达到标准的程度。与标准进行对比,审计人员可能会发现三种可能的状况:一是状况满足或达到了标准,而是状况没有满足或达到标准,三是状况部分满足或达到了标准。 标准:应该的、期望的或是可能的;对实际绩效的充分性进行评价的尺度标准可来源于法律和法规、被审计单位、外部机构、工程技术标准、公认做法和行业标杆、服务对象 效果:审计过程中认定的由状况(良好绩效或不佳绩效)导致的后果效果可以用实际或潜在的后果来衡量.后果可以用负数表示,也可以用正数表示。后果会影响的三个主要的群体:1、纳税人 2、接受服务的人 3、服务交付机构及其员工 原因:产生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良好绩效或低下绩效的原因是内部原因有两种:(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或潜在原因-—因管理层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导致某种状况影响性审计发现的要素: 实施项目的状况:经过计量或评价的实施项目带来的绩效水平是审计人员用来描述审计证据的术语,以确定在实施项目一定时间后实际达到的绩效水平 未实施项目的状况:对未实施项目的绩效水平的估量也是审计人员用来描述审计证据的术语,以分析假如没有实施项目实际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 效果:实施项目带来的收益审计人员用来描述审计证据的术语,以说明实施项目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实际变化的程度 原因:实施项目是实现效果的原因确定原因是影响型审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