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第一课第一课时:学习名人名言及经典诗文之《弟子规—-父母呼》授课内容:第一课(书上 1、2、3 页)教学方法:朗读法、故事讲述法、问答法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 2.理解并熟练诵读弟子规第一部分教学重点:诵读弟子规第一部分教学难点:学生自主理解弟子规(父母呼)大意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 作者:《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公元 1662 年至 1722 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 、《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因撰写《弟子规》,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特别是《弟子规》(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内容:《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法律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重要性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育;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育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