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期末讨论设计姜鑫10924081一、讨论课题:政府公共政策与饥荒——以 1980 年代非洲饥荒为例二、课题论证:(一)课题说明:本文意图验证,政府公共政策是否是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本文讨论的议题是饥荒的发生与扩大,但文章并非试图给出一个全面的解释饥荒发生的框架,只是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探究政府公共政策这一因素是否为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所谓政府的“公共政策”局限于政府所实行的针对饥荒地区和受灾人群的政策;而对饥荒则主要讨论其严重程度。这些在下文的变量说明中会有具体的阐释。(二)课题重点本文一大重点在于破除对饥荒的许多迷思,避开因为概念混淆和习惯思维而把饥荒的理解狭义化,从而在实证分析中遗漏关键的变量而单纯关注粮食供给等因素.饥荒(Famine)、饥饿(Hunger)与挨饿(Starvation)之间的歧义往往并不被广阔学者所明晰,但在本文中将这些词语区别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我引用Sen(1981)的定义,饥饿指一种人体的生理状态,是一种用卡路里值来衡量的人体营养状况标准;挨饿是一种生存状态,指由于无法获得食物而导致饥饿的情况;而饥荒则是一种特定事件,指由于某些原因所导致的饥饿大面积发生的灾害。之所以明确定义是本文的关键,就在于所要讨论的各种诱发饥荒的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干扰的可能,而忽视这些干扰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夸大单一因素的影响。例如医疗条件:一般我们会将饥荒等同于挨饿,即归结为粮食缺乏,但是一些疾病(例如绦虫病等寄生虫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饥荒的发生而传播)却能导致人体即便正常量摄入饮食也会感到饥饿;另外人们也常常将饥荒的发生单纯归结于粮食不足,而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论证政策失当——而非粮食供给不足——也是饥荒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的首要任务在于澄清饥荒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三)讨论方法和主要变量:本文的讨论方法结合了案例比较和计量分析。前者从微观的角度指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饥荒的发生和扩大,后者从宏观检验这些因素中哪些作用更加关键并揭示其普遍性。首先我需要对过去的饥荒案例做一比较,以求得到一幅现实的饥荒发生以及政府实行救济政策的图景。采纳案例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具体地发掘出,在饥荒之前和之中发生了哪些可能激发饥荒的因素,而比较则有助于我们发掘在不同的饥荒案例中,这些因素是否都有所体现,还是存在着或然的可能。我信任现实的观察可以破除一些“饥荒必定由某种因素导致”的迷思,也可以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