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龙宿郊民》一. 前言对于五代的画家来所,董源的《龙宿郊民》应该要算是一个非常惊艳的画作了。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中,历代对于董源的绘画评价均比较高。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在《画史》中誉其画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亦载:“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董源存世画作不多,主要有《夏山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潇湘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寒林重汀图》(现藏于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和《溪岸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由于距今时间较远等缘故,人们对这些存世画迹的真伪问题不乏学术争议。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现藏有一幅董源的山水画轴《龙宿郊民图》。此图绢本水墨,小青绿设色,纵 156 厘米、横 160 厘米。这幅画也就是本次我们的研究之作。二.《龙宿郊民》整体鉴赏这幅画在整体上,蓬勃大气,气势恢宏,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魅力所在。这种画风的延续,主要是因为在五代时,青绿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发展的影响,有逐渐衰微的现象。董源是少数延续这类传统的画家,如《宣和画谱》记载:“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于时”。〈龙宿郊民图〉为一幅设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脚、石脚所见浅绛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绿罩染,通幅色彩鲜艳、景色富丽。 当然,从技法上看,《龙宿郊民图》亦融汇了李思训、王维二家的绘画格调,据此形成了新的表现方式。董源继承了王维注重用笔的特征,开启了南派山水注重笔墨的绘画观念。在李氏青绿山水中,注重勾斫之法的运用,几乎没有可以充分施展笔墨特长的皴法运用,而《龙宿郊民图》则大胆使用披麻皴,这一点无疑来自于王维,拓展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范畴。《龙宿郊民图》在着色上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传统,并将其富丽而具有神仙气息的青绿山水向具有真实山川意境和文雅细致的审美格调转化,这是青绿山水画的一个新发展,后世文人化、文雅化的青绿山水画风的形成,从这里也可找到充分的依据和传统。特别是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楚见到水墨的痕迹。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则用浓墨勾勒、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本幅所绘的山川风貌,不作重峦绝壁、崭绝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