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点体会。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可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有的学生就不愿意学习了,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太枯燥了,不能随意地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首先在大屏幕上设计了一张“手抄报”;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报头是“雏鹰报”,版面内容有名人名言、笑话、作文数学等。学生观看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抓住了学生们这种求知欲,授新课,及时把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授完,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写一篇作文、写封信、设计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制作贺卡、专题周报刊等。这样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在学习电子表格时,让学生到商店、医院、银行等地调查、统计物价、药价、每日报表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理解了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工具。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比较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把它与工厂生产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 Shift 和 Ctrl 健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