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摘要:香樟(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木脂素类、糖苷类等。研究发现香樟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杀虫、止痛、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在食品、化工、医药及香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本文针对香樟分析鉴定出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及成分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得不够系统的现状,对国内外 2006~2018 年有关香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香樟的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香樟资源提供参考。关键词:香樟;挥发油;黄酮类;木脂素类;抑菌;抗氧化,1 引言香樟为樟科樟属植物,又名芳樟、樟木、番樟、乌樟等,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根、果、枝和叶入药,具有抗血栓、动脉硬化、肿瘤、氧化衰老等作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等。现代药理表明,香樟具有抗菌、抗氧化、止痛、杀虫、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以其木材及根、枝、叶提取的樟脑和樟油,可作为原料在食品、化工、医药卫生及香料工业应用广泛。此外,香樟还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及吸收净化大气污染物、滞纳重金属(Pb、Cd、Ni)及滞尘能力,可作为城市行道树,美化环境,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生态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2006~2018 年有关香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更深层次的研究香樟及提高其利用价值提供参考。2 香樟化学成分2.1 挥发油提取香樟挥发油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固相微波萃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等。成分鉴定主要通过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P&T-TD-GC-MS)、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GC-MS)、动态顶空吸附法和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ATD-GC-MS)分析技术等。香樟挥发油主要来源于枝叶,根和果中亦含挥发油,且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组成及含量也有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化学中极为活跃的香樟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成分研究领域之一,很多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的主要成分,对芳香油的香味起着重要作用。有抗菌、抗肿瘤、免疫抑制、昆虫拒食剂等活性。2.2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对香樟总黄酮的研究多集中于香樟根[16-17]、香樟叶[18]、香樟果[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