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试析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就是根据金融企业自身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当前顾客群体对其服务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群体,从而使该种金融服务在市场上确定自己的位置。作为商业银行,主要职责是通过业务经营运作达到盈利最大化。因此,其市场定位应围绕这个经营目标,综合考虑辖内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自身实力地位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等因素,选择相宜的市场定位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进行分析。 一、在经营管理上,定位于集约型经营方式。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开业之初选择“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直沿袭至今,使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以扩机构、增人员、抢地盘、争客户为特征的银行膨胀现象。紧随其后是基层行出现“重资产数量、轻资产质量重业务开拓、轻自我约束,重增设机构、轻风险管理”的粗放型运作方式。以工商银行为例,从 1987 年至 1995 年,资产规模由 4868.24 亿元增至 31050 亿元;从1984 年至 1995 年,负债规模由 1696.16 亿元增至 14442.28 亿元,职工人数由36.6 万人增至 57 万人,但人均创利却由 72 万元下降到 0.8 万元。数据表明,粗放型经营方式集中反映的是人均利润过低,说明这种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要求已不相适应,甚至阻碍了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经营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建立真正符合现代经营要求的经营运作体制。 从市场学的角度解释,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最终定位应立足集约型经营,就是要将商业银行的人、财、物等资源从效益低的目标市场转向效益高的目标市场通过合理配置,辅之以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科技手段,最终达到市场效应最优化,实现以最小的人力成本支出获得最大人均效益的目的。 二、在经营地域上,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布局不合理的弊端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机构多而运作效率低、总量规模大而人均业务量少、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张而经营效益连续下滑。据统计,至 1995 年末,仅工商银行各分支机构网点就达 5 万余家,但网点整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网点规模效益偏低。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应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在部分人均利润低或亏损的分支机构尽速实现市场退出的同时,对其他经营机构进行适度调整,重构精简高效的经营组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