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资一战前 台儿庄大战前的台儿庄,经过三百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积淀,已经发展形成功能完备、风貌独特的沿运商贸城市,名夺滕峄,声播徐兖,居于古峄县 40 个集镇之首。乾隆年间,峄县在台儿庄地区设 3 乡 12 社,领 323 个自然村,约有居民 10400 户,55000 余人。其中城内有 5000 户人家 ,24300 余人,房屋约 20000 间,已成为鲁南苏北一带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1、古城的肌理(1)城墙、城门、护城河明末清初,台儿庄一带战火不断。为加强军事防御,保证漕运的畅通,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土城,翌年竣工。土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 2.5 公里,南北宽 1.25 公里。清代中期,西城墙东移 1 公里,并在西城门添设台城,西护城河上筑西可风桥。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 1.5 公里,南北宽 1.25 公里。咸丰七年(1857 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各地募捐,再次修筑台儿庄城墙。城墙底部为土台子,墙高 4 米,上砌垛口。自底沿而上向内倾斜,砖墙内筑土坯,上宽近 3 米,可在城墙上拉大车。城门有六座:东门曰仰生,西门曰台城旧志,北门曰中正,小北门曰承恩湛露,南门曰惠迪吉,小南门曰迎祥。东、西、南、北 4 门各建有两层门楼,高约 7 米,上有岗楼,下为通道,可行大车。护城河南从迎祥门起,绕城墙而行,尾至西门可枫桥进入运河。当时的护城河离城墙外 9 米,河宽 10 米,深 2 米,周长 5.7 公里,旱时水深 1 米。 (2)街巷台儿庄古城内共有衙门大街、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车大路、后大路、箭道街、小街(姜桥街)等 8 条主要街道和鱼市巷、万家巷、竹竿巷、狗尾巴巷、火神庙巷、王公桥巷、太平巷等 20余条小巷。这些街巷,连通了六座城门、河岸码头及主要建筑,历经百年仍可见其面目。 (3)水系台儿庄地势低洼,古城内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城内的水街水巷与城外的运河相通,构成了台儿庄的水上交通网络。2000 余米的古运河道、200 余米的石驳岸和 13 处古码头保存至今,200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一并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建置台儿庄大战前的台儿庄共有 8 种不同建筑风格的 6000 多栋房屋,按功能可分为 6 类,一是政府机关,计有闸官署、巡检署、通判署、县丞署、参将署、守备署、总兵行署等;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如台庄公馆、台庄驿、台庄义学(翠屏学馆)、兰陵书院等;三是宗教庙宇,共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