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心理学问题分析摘 要: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其住院和接受医疗期间可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使机体低抗力下降, 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 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 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文章初步探讨了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小儿麻醉 心理学 心理反应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小儿手术麻醉前如未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 不仅影响麻醉的实施及效果, 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1953 年 Eckenhoff 提示一个事实[ 1 ] :每 6 个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儿童中,就有 1 个在术后出现人格障碍;若麻醉诱导骚乱不稳,则 2 名儿童中就有 1 名产生精神创伤症状。因此麻醉医师必须能够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术前为病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减少或避免小儿的精神创伤,便于麻醉的实施,本文从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1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从最新的反射活动到随意活动,然后发展到意志活动、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从最新的无意发展为有意的,即小儿从直接受外界影响和受成人支配,发展到越来越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行动。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别到逐渐形成个性。因此, 小儿心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 有规律的过程, 是受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当小儿在患病或接受麻醉、手术时所表现的心理障碍与此有关。 三岁以内患儿, 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也无所谓悲观与乐观及不安情绪, 只能用啼哭来表现自己的种种感觉, 这与此阶段的年龄特征有关。同时, 他们完全是在成人照料下生活, 只跟父母和养育者, 小儿的情感是需要抚爱和逗弄等。 学龄前小儿,脑神经发育接近完好,大致接近成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也逐渐成熟,能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但毕竟是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孩子,依恋心理明显存在,自控能力差,但可塑性也特大,喜欢受到鼓励和夸奖,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学龄期小儿,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 知识经验的增长, 已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来拟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规定行为准则, 当患病时心理压力与成人近似, 非常注意医生和家长对自己疾病的态度, 因此, 要注意避免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或创伤而影响治病配合与效果。 2 术前的心理状态 医学心理学认为: 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患儿对疾病的态度既取决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