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和谐调摘要:本文以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做了比较,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从文化角度上分析了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关键词:殡葬文化,现代城市文明, 一.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观 本文将从传统的殡葬文化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尽管殡葬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但传统的殡葬文化还是保留了下来。这种想现象在乡村更为普遍和浓重。殡葬文化对文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 从字体的组成我们发现”孝”字由 “老”字和 “子”字组成,可见,孝是子女对长辈表达关爱的一种说法. “孝”一词作为伦理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西周时期,孝的含义是尊敬祖宗,而进孝的主要形式则是祭祀。(二)轮回观念 我国有不少的人信仰佛教,认为人生有轮回,人的死亡不过是肉体的死亡,灵魂是存在的。丧葬礼仪的很多做法,其实都与此相关。因而有人说,只有举行了葬礼逝者才不至于称为幽魂野鬼,才可以安息,并转世轮回。七七斋就是为死者祈福的佛事之一。即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这同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在死与生之间有一个“中阴生”阶段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七个七天必转生一处。因此就有了“七七斋”的丧俗,并且与中国传统的魂魄观念有相同之处,得到迅速传播施行。这种灵魂观念为殡葬文化提供了依据。《礼记》中有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即是主张人死后肉体应当入土为安,让灵魂上天堂。灵魂观念引发了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鬼神崇拜是葬后礼仪产生的直接根据,其中包括了惧怕、讨好、孝等因素。由此产生的葬后礼仪,主要包括居丧礼仪、丧服制度、祭祀仪式等。(三)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视礼节,分为三六九等,因此很多礼仪的当中都有体现。如,对于死就有很多说法,《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由此可见,等级观念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文化中的等级的观念,主要表现在:第一,仪式中繁简的差异,身份地位的体现比较明显,据《礼记·杂记下》中记载,“上古天子饭含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饭含仪式,是从西周时期开始沿袭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富贵的不同定义,所含之物不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