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一、 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一般分析(一) 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与演进1.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历史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过去融资行为的后果。要了解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就必须先要对我国企业的融资体制变迁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我国企业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脱胎”而来,因此只有通过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沿革,很好地理解现有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成因,明确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使得现有的资本结构模式或多或少会带有过去的痕迹,也就是说企业的融资行为的惯性作用仍然是影响现有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中国国有企业的融资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改革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国家财政为主要财政来源,即财政主导型的融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主导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多渠道融资阶段。国有企业在这三个阶段的融资行为是不同的,特别是所有者(一般是国家)、企业管理层以及债权人(一个般是银行)这些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行为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在 1978 年以前,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没有起步,计划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体会在融资体制上就是国家财政是企业资金唯一供给渠道。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都是由财政部门提供。当时虽然也有银行系统,他们实际上国家财政部门的出纳部门,并不能自主地决定贷款方向和贷款规模。企业也没有权力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找谁融资以及融通多少资金。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完全或接近完全的股权融资企业,即每个企业的负债都很少。从 1978 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逐步展开,国家的融资体制也开始随着企业的改革而相应的变动。国家首先增加了企业的折旧基金和留存收益的比例,这样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越来越强。1983 年,银行系统逐步摆脱了国家财政出纳的角色,开始有了一部分自助贷款权力,即对企业的流动资金给予贷款。到了 1985 年,所有的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改为银行贷款,企业必须按贷款合同履行还款义务,这就是企业的“拨改贷”改革。在这个阶段,银行系统逐步取代财政部门成为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方,同时企业的三个利益相关者:所有者、企业经理人和债权人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1984 年,我国开始成立股份公司,以股票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筹集资金。这标志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开始逐步完善,企业的外部融资方式又多了一个渠道。资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