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现状与趋势探讨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农业标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农村服务管理水平、农户增产增收和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实施能加快先进技术与科技成果的共享、交互、应用和推广。21 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资源、环境、市场竞争与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农业越来越制约了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化肥、农药、激素和添加剂的大量使用,我国食品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屡禁不止。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可是,因为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许多工作还在探索过程中,造成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受到重重阻碍。本文以农业标准信息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国内外的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我过农业标准信息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信息化的一些经验,给出了关于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的一些相关建议,对我国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外关于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 60 年代,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也大体上从此开始。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技术应用等方面,但这些研究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早在 1965 年,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了农业信息化模型的测评方法,通过搭建信息网络,确定信息发展重点,并最终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到了 1995 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提出了农业信息传播必须以互联网为主,并且必须以政府为主体,大学,行业,协会为辅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农民在家就可以获得经营决策所需的最新数据,而在 2007 年国外学者 Wang Ya Dong 提出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信息农业社会的三合一思想。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于农业标准信息化的研究逐渐完善,并且其农业标准化理论体系研究越来越成熟。我国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早在 2006 年刘世洪,胡海燕等一些学者就开始提出了农业信息化体系标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