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棉花既是关系到我国几千万棉农家庭生计来源的敏感农产品,也是纺织服装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原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对棉花进口采用关税配额政策,旨在通过差别关税的形式(配额内实行低关税,配额外实行较高普通关税),限制国外低价棉花过量进口,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入世后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棉花消费量迅速增加,我国棉花贸易呈现出口不断下滑、进口急剧增加的态势。为了平衡棉花生产者和纺织企业的利益,自2005 年 5 月起,我国对配额外一定数量的进口棉花征收滑准税。双关税政策实施十几年来,我国棉花及相关产业已发生诸多变化。首先,从棉花产业自身来看,我国耕地资源短缺决定了作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的棉花种植面积不可能大量增加,长期产不足需成为棉花市场的常态。国内棉花质量参差不齐,高品级棉花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纺织企业对高等级棉的需求。2017 年我国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的高品质棉花占全年进口总量的 66.18%。在国内“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的问题凸显,棉花结构性短缺严重的背景下,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棉花生产能力。”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其次,从消费端的纺织行业来看,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竞争加剧、出口环境恶化,但根本原因仍在于用棉成本远高于竞争对手。为降低成本,纺织企业或是对原料结构进行大洗牌,化学纤维代替棉花成为推动国内纺织业产能增长的主力军。2017 年我国混纺纱产量占棉纱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纺纱用棉纤维比例从 2005 年的 64%下降至 2017 年的 36%;或是用进口棉纱代替棉花,2005 年棉纱进口量 79.38 万吨,2018 年进口量 207 万吨,棉纱进口的增加必然以国内部分棉纺的产能损失为代价。也有部分纺织产能向东南亚、非洲等生产资料优势明显的地区转移,或是转往棉花优质、价廉且供应充足的美国。这种由棉花引起的纺织产业外移不仅转走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巨大产能,还造成了就业压力和民生危机。由于我国棉花不具备出口优势,国内纺织用棉短期内大量减少对棉花产业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安全、保障棉农收入更将无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