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研究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科学把握我国当前文化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设定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并 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强国思想体系。在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我国要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强国;公共文化引言自古以来,文化强则国强,世界上所有有着光辉历史的大国皆为文化强国,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现阶段我国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搭建一个结构上合理功能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仅仅能够推动我国文化治理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推动其现代化,而且还能够使我国的行政体制在整体上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协调。一、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日常生活中,广大农民同胞要想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氛围,必定离不开众多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推动这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来说,也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近些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这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综合文化站,都都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绝大多数的村镇都建设有文体活动室,每个村镇都建设有电子阅览室目前已经形成广覆盖的文化格局。(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保障要想提高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就离不开完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人才来做保障,而它们也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在零八年的时候,我国开始实施用了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试以及认证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并为全市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专业支撑。若想使得公共服务能够保证足够的质量,则必须达到足够的资金投入。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和生产过剩相并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公共文化参与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和多样化。目前,公共文化产品的总体产量丰富,但不能有效满足群众需求,无法实现准确分配,生产过剩,供给不足。一方面,供给产品不能满足某些特定区域的需求。在乡村中的公共文化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对于所属区域的文化需求缺乏了解,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其产品和服务往往不是该地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