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网络虚拟形象自我建构机制分析摘要关键词一、引言1.1 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智能手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人们可以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随时随地的发送新的内容。这种由用户自己编辑、制作、发布的内容被称为用户生成内容(UGC),是微信等自媒体的产物。自媒体用户在使用以上社交软件时,有意或者无意间构建了一种自己的“网络形象”,这种“网络形象”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形象,是个人通过发表或转发文字、图片、文章、视频等内容而综合体现在社交网络上的一种虚拟形象,它透露或者建构了个人的身份、爱好、倾向、外貌、职业、位置、活动等信息。微信的“朋友圈”属于强连接型社交网络,朋友圈中“发布任何内容只有好友可见”和“分组可见”的独特隐私保护功能更加激发了用户的发布意愿,使得强链接关系中又兼有弱连接特征。将特定内容与特定分组好友匹配,用户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种角色扮演。并且,由于智能机的普及,网络的特点已经由及时变为即时,网络后台变为用户即时在线表演的前台,网路虚拟前台与现实角色的异同使得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微信“朋友圈”每天的发布量逐渐赶超微博,影响力巨大,这一类社交网络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主体,既有自身行为的主动性,又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规则,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微信朋友圈分组可见的功能,使得现实中基于情景不同的角色转化更方便,针对不同人群,人们建构的形象是怎样的。人们通过在网络上塑造真实或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以获得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形象。这是出于何种心理动因,网络形象与现实形象有何异同?研究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对微信社交相关理论做出新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如何在朋友圈中开展社交活动?2、用户进行微信社交活动时呈现了怎样的微信社交形象?3、构建的微信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之间的一致性如何?4、导致这些形象产生的心理动因有哪些?5、用户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和行为与自我建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6、用户完成微信社交的自我建构的效果如何?对于用户起到什么作用?1.3 研究方法二、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综述2.1 相关理论概述2.1.1 个人微信与“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 1902 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