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Skin)总重量占体重的 5%~15%,总面积为 1、5~2 平方米,厚度因人或部位而异,为 0、5 毫米~4 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份、电解质、其他物质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 。皮肤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皮肤也参加人体的代谢过程.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皮肤是人风光积最大的器官。一个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在 2 平方米左右,重量约为人体重量的 1/20。最厚的皮肤在足底部,厚度达 4 毫米,眼皮上的皮肤最薄,只有不到 1 毫米。 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 0、2 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进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 5 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 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由 2~3 层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化学物质的通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由 2~4 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里的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逝,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由 4~8 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又称生发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常常有 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 28 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 14 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 日。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 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