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谦让行为产生的特点及培养策略摘 要在幼儿园中,幼儿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同伴关系,与同伴的沟通和交流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5-6 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视这一年龄段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因此,对大班(5-6 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培养的需要。本研究对幼儿园大班儿童的谦让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谦让对象分析,大班幼儿的谦让对象多为自己的好朋友,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谦让主体分析,大班儿童的谦让者女孩占比较大,谦让行为受性别影响较大。从谦让的实现方式分析,多以非言语型为主导的谦让行为实现方式。根据以上的幼儿谦让现象,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策略,从家庭角度出发培养家庭的谦让氛围,家长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同时要注意让儿童多与同伴接触。从幼儿园角度出发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谦让气氛,注重儿童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关键词:大班儿童;谦让;特点;对策1 绪论1.1 研究背景在幼儿园中,幼儿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同伴关系,与同伴的沟通和交流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同伴之间的互动成为了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幼儿园对幼儿的最大影响在于,从单一的家庭环境转变为了复杂的社会群体生活,人际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身角色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的所有行为能够得到父母及长辈的及时反馈,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掌握也十分灵活,不受过多的限制。但是在幼儿园中,会出现资源紧缺,要求幼儿学会转变心理,学会分享和谦让。这是维持幼儿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社会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大班儿童所处的年龄段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表现出乐意与人交往,但同时出现了一些自主的想法,不再一味的分享。这时则会出现争抢、打闹等问题。如何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让幼儿学会主动谦让,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大班(5-6 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也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培养的需要。1.2 研究目的在幼儿园中,当出现两个或多个幼儿在面对大家都喜欢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时出现争执的情况时,谦让成为了幼儿解决问题,培养友谊,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1]。当前对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虽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仅仅是观念层面的,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活动的观察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