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第一轮《经济》关键考点宏观把握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 第 1 课:货币 第 2 课: 价格 第 3 课: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 第 4 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 5 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 6 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三单元:收入与分派(分派): 第 7 课:个人收入分派(个人角度)第 8 课: 财政与税收(国家角度)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换): 第 9 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 10 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 11 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第 1 课:货币:1、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 x 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币值与汇率变动规律本国币值和本国汇率成正比,,本国币值与汇率与外国币值与汇率成反比。3、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利: ①有助于进口;②有助于对外投资;③提高该企业和居民的国际购置力;④ 有助于偿还外债;⑤出国留学和旅游增长弊: ① 不利于出口; ②外资投资成本增长,不利于吸引外资;③ 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长;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第 2 课、价格1、什么影响价格?① 影响原因:供求影响价格; ②决定原因: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2、价格影响什么(生活和生产):对生活的影响:① 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长。② 需求弹性理论: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③ 需求有关理论: A 替代品:在可以互相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长。 反之,则减少。(反向关系)B 互补品: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两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长。(正向关系)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体现形式(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互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互换。(2)价值规律的体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