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1散文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这与散文的文类特征难以把握有直接关系。一、不安分的“散文”文类(一)从“文章”中被挤出“文章”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变性”的过程。“文章”原义是“色彩错杂,花文斑斓”,在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到西汉中后期,“文章”与“儒学”、“儒雅”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文学”,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2东汉末年至南朝,已明确区分出“有韵之文”与“无韵之笔”。后者约等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讲的“散文”,与“诗”对举,包括“古文”、“时文”以及科举文、官方使用的应用文等。“无韵之笔”,仍是文学,它有暗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3暗示性,是指不把要表现的内容全部在文章表层展示出来,而是尽量克制,要依赖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性质。这使汉语文章表达往往追求一种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富有言外之意的效果。装饰性,是指文章表达强烈地追求着形式美,特别是音乐美。比如古代独占文坛六七百年的“四六文”(骈体文)就具有极度的装饰性,对句式、字数、音节乃至用典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四六文”以外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有着旬式、字数、音节等方面的装饰性追求。延续到近代,“文章”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笔,总之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散文,归名到“文学”。但直到 20 世纪前半叶,“文章”一词,仍多与“文学”混用,夏丐尊《文章作法》4不少例子取自《红楼梦》《水浒传》,夏丐尊、叶圣陶合著《文章讲话》5,也时常出现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文章“变性”为“非文学”,大概与叶圣陶提出的“普通文章”(普通文)很有关系。“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里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6但“普通文”却也不包括通知、借条等应用文。从叶圣陶“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的《文章例话》看,“普通文章”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主体是广义的散文,“它事实上是一本有特色的散文批评之作”7。1985 年,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提出“实用性文体”(实用文)。实用性文体“不是一般常说的那种‘应用文'”,它与“文艺性文体”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