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岛共享农庄的规划布局结构从功能上看,我们可以把共享农庄划分为三个板块6个功能区。即:农业版块的“规模生产区、观光采摘区”,居住版块的“生活休闲区、种植体验区”,旅游版块的“田野观光区、旅游服务区”。其基本关系如示意图1:图1-三大板块关系图我们分别来看。//壹/农业版块//0101规模生产区农业生产是做共享农庄的生态本底。规模生产区是主要用于特色农业生产种植的区域,占共享农庄用地规模的绝大部分,它主要针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而设置。作为“一产”,共享农庄(一定)要能够收支平衡,最好略有盈余。建设共享农庄,不能够为农业生产倒贴资金。我们在以前提到过:共享农庄本身应该具备“休闲农场”的企业底子。图2-共享农庄与其他业态关系图根据农业厅关于共享农庄的规模要求,共享农庄农业生产性用地不能少于500亩。如果从平衡生产的角度来看,这500亩的规模似乎偏小。我们在田野实践中发现,一般农庄的生产占地规模都大于这个数,否则,难以平衡。由于共享农庄具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属性,所以规模生产区一定要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最好以一两样主体农业产品为品牌。从生产管理上讲,相对单一的农产品可降低运营成本。从产品营销和市场定位的角度看,也便于形成品牌,进而迅速获得市场认同。千万不要贪图大而全,最终因丧失特色而失败。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管理团队来维持至少500亩土地的正常生产,最好能将周边的农民以农业产业工人的方式吸引到共享农庄参与生产。与农民兄弟建立稳定而长期的关系,是办好共享农庄的前提条件之一。具体的例子,比如澄迈神岭共享农庄以种植牛大力为主,三门坡的红明荔海共享农庄以妃子笑为主打产品,还有三亚的第1页共4页诺丽农庄、玫瑰谷、兰花园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点。▽0102休闲采摘区休闲采摘区,就是相对集中种植了许多可供观赏与采摘的种植区域,并在这区域里安排有相应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与“规模生产区”不同,“休闲采摘区”主要针对的是“第三产业”的乡村旅游游客。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显然,“休闲采摘区”的规划布局逻辑与“规模生产区”并不相同,前者以三产为主导,后者以一产为目标。前者遵循乡村旅游的市场活动规律;后者根据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虽然都是农业种植,但目的却不太一样。至于采摘园的种植规划设计,在前面的微文(←点击标题可看链接)中已经详细讨论过了,在此不再重复。如果一定要再补充(强调)两句,那么,“四季性、可参与性(体验性)、集中性”等基本特点,是我们做休闲采摘区详细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的。上述两个功能区,其用地大都布局在村庄以外的农林用地上。而接下来要讨论的两个功能区,则在村庄当中或者周边。▼//贰/居住版块//0201生活居住区这里说的生活居住区,就是共享农庄的居住部分,它是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XX省培育“共享农庄”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村庄存量宅基地与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农业5%(畜牧业7%)的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以“设施临建”、“村庄民宿”、“乡村客栈”和“田园旅馆”的作为基本居住建筑类型,吸引内地“冬季候鸟人群”与农民“共地建房”,以“分时度假”的方式,完成养老过冬。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旅游目标。▽0202种植体验区种植体验区的本质,是为那些在共享农庄生活的“宿主”提供“种植体验”的区域,与生活居住区配套第2页共4页使用。一般来说,这类用地不宜过大,每户三、五分地就足够了。对共享农庄的宿主而言,种植体验区除了具有作为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健身作用,还有自然环境对人心境的熏陶功能。更多的时候,它接近于庭院。当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创基地”。在规划布局时,种植体验区最好靠近村边,离生活居住区比较近,这样便于“宿主”出行方便。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建议将“设施临建”中的小木屋与之共同配置,进而形成“集中的村庄民宿+种植体验小庭院+设施临建小木屋”这样一个乡“村居住基本单元”,使共享农庄成为受人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叁/旅游版块//0301田野观光区所谓的田野观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