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庄村二十一世纪的无电村――祁庄纪实在人们早已习惯了电灯、电话、电视机、冰箱和空调的现在,在中国XX省北部的大山深处,有一群依然生活在煤油灯下的人。他们忍受生活,更加热爱生活,在对光明的渴望里,度过一夜又一夜的漫漫黑暗……你耕田,我放羊这次祁庄之行,我住在一位叫祁汉林的老乡家。几个月前,我从一个徒步走长城的朋友那里了解到祁庄这个地方,随后得知了祁汉林家的电话。在电话里,祁汉林误把我这个喜欢拍照的人当做了省城的记者,虽然我一再解释我不是什么记者,但是他显然还是极其希望我是一个记者,以便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这里的生活状态。我到达的时候祁汉林出去放羊了,在附近种地的他妻子刘志芳招待了我。刘志芳对人和善而亲切,在一片种土豆的田地里,她一边锄地一边和我闲聊。她淡淡地说,自从她19岁嫁到祁庄,就没有一天过得轻松过,家里有4个孩子,两个女孩都出嫁了,两个男孩一个在西安上大学,一个在XX县区城读高中。“孩子上学费钱,受苦人也没有个好来钱的办法,只有死命地受苦种地。没钱,眼看着供不起孩子上学了。祁汉林以前受苦受得太重了,现在浑身是病干不了重活,去年我们贷款4000元买了一群羊,他早上四五点钟就要出去放羊,晚上要八九点钟才能回来。”果然,晚上9点多钟,祁汉林放羊回来了。漆黑中,他妻子告诉他,我是从延安来的那个人,他马上过来握住我的手说:“哎呀,来了好,来了好。”吃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们一边吃,一边在昏暗的烛光下闲聊。祁汉林告诉我,虽然他当初算是初中毕业,但是好多年不看书不看报,以前学的那些字现在都快忘光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知识,走出祁庄。“祁庄人祖祖辈辈没有出过一个干部,我现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出这个山沟沟。”前年,他的大儿子和村里的另外一位姑娘考上了大学,这是祁庄第一次有人考上了大学。虽然第1页共7页孩子上学花费不小,但是,“我拼着老命也要把他供出来。”现在读县城中学的二儿子学习也很好,“孩子争气学得也好,这是我家几辈人修来的福分。”祁汉林讲述的,也代表了祁庄其他乡亲的状况。这里祖祖辈辈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却又那么真挚。早些年每到过年的时候,村里人没有一个人会写对联,老人们就把墨汁涂在吃饭的碗底座上,然后在红纸上印出一个个黑圆圈,当做对联来贴。当我问他这地方为什么一直没有通电时,他说。“还不是因为我们村里从来没有干部。老百姓又没有钱,所以一直通不了电。”在昏暗的烛光里,他这简单的逻辑听来是那么让人心酸。据说前些天县里准备给祁庄通电,但是要求每户出1200块钱的电杆运费,村里人都拿不出这笔钱,通电的事情就没有下文了。“谁知道啥时候才能通呢。”他接着说,“前两年,长庆油田在我们村西山头上打了一口油井,人家用铲车推出一条能走车的路来,要不然以前我们这里连三轮车也不能走。人家油田的人来了我们村里人也沾光,去年县上给我们村里人安装了不少无线电话,但是这电话要充电,没电就没法用了。你没看我的电话这几天一直打不通了,赶明儿抽空也要拿到山上去充电。”小心“捉羊”的人第二天清晨5点多钟当我醒来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出山劳动了。我站在院子外四处张望,晨光里那些庄稼地里有许多村民正在锄地。8点多钟,祁汉林的妻子回来做饭。她告诉我,平时在农忙的时候,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我在想,她这会儿回来做饭肯定是为了招呼我,所以心里总是隐隐地有些过意不去。吃饭的间隙,祁汉林妻子告诉他吃的米没有了,让祁汉林在村里谁家先借点。祁汉林说:“我怎么好意思去借。”“怎么不好意思。我们又不是偷,先借点,过几天我们赶集买了米还给人家不就行了。”吃完饭,祁汉林拿了一个借米的袋子和那部需要充电的电话和我在村里面转悠。他一边走一边笑着说:“看我这光景都过成啥样子了,还要提着袋子去借粮食吃。”我们前往祁庄村长的家。村长住在西山头距离那口油井不到100米的地方,祁汉林告诉我,村长住在那里主要是为了能第2页共7页接油井上的电。村长叫段海秀,今年58岁。他住的那间茅草房大约七八个平方米,里面黑乎乎地堆满了杂乱的生活用品。段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