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知识竞赛参照资料第一部分:郑和航海知识一、郑和生平事迹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一种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有名望的家庭。根据郑和父亲的《马公墓志铭》、《郑和世系家谱》及其他有关资料可知:郑和远祖是西域人,宋朝时迁入中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或朝圣者)。郑和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阉后随傅友德征战数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近侍。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深得燕王的信任。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病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惠宗),年号建文,故又称建文帝。对此诸王多有不服,诸王中燕王实力最大。建文帝为巩固中央皇权,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提议,削了某些藩王,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难”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起兵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建文四年(14)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14 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在北平东南)一仗,是关键一战。在该战役中,郑和建立军功。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 年 2 月 11 日),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同步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 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增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永乐二十二年(14)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所有停止活动。洪熙元年(1425 年)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守卫南京。洪熙元年(1425 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明宣宗看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 “外藩贡使多不至”。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 年 1 月),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 年)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