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探索与研究【摘 要】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其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越来越多地强调,传统模式中的教师主导性被大大弱化,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越来越频繁。这种师生互动性的强化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基本知识与学习方法方面,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优秀习惯。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其针对的目标群体是小学生,因此更应当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其语文素养。【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师生互动 形式 方法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形式(一)课堂讨论的互动形式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喜欢采用的一个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其具体实施过程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凝聚群力,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智力被充分开启,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语文思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被培养起来。在课堂讨论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笔者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实际的教学调研中对其进行实践性应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篇课文为《中彩那天》,在课堂设计中,笔者专门加入了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的教学形式,在课文讲解基本完成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即“在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道德难题到底指的是何内容?文章是如何表现父亲面对这一问题时的两难境地的?” 老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师生的互动性较之传统模式大大强化,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被老师更好地了解,其知识掌握的程度也通过这一模式得到了真实反映。(二)提问题的互动形式在课堂互动中,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互动性较之以往明显增强。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问题的作答,课堂活跃程度明显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有代表性,当学生对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反馈,互动性才得以真正达成。例如,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过程中,鉴于这篇课文知识性很强,因此需要首先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用图片向他们直观地展示这两种物体的具体形态,让学生们思考“蝙蝠与雷达之间到底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课文的引入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兴趣大增,互动性也能充分彰显。课文讲解的下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