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明朝的教育制度

明朝的教育制度_第1页
明朝的教育制度_第2页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早在明朝立国之前,就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将元朝集庆路儒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建国之后,又在地方建立了府、州、县学.此外,还有各种儒学及宗学、社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校制度 . 为了实现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明初统治者将教育作为基本国策纳入其建国治国方略之中。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定位为“育才”与“教化”,通过构建以套较为完整、有用的教育制度践行学校教育功能.明中期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僵化,科举弊端逐渐显露,举子们往往不是潜心攻读经书,而仅视官学为取得应试资格的场所。官学衰落,变成科举的附庸,学校“养士”的职能发生了异化,学校有名无实。 时至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思想家在抨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批判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空疏学风的同时,提出了种种教育改革的主张,藉此拓展学校教育的功能.指出学校除“养士”外,还应担负起参加时政、针贬时弊的政治重任;由于深感理学的衰败腐朽,尤其是虚无学风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他们一致强调学以经世致用的为学宗旨,反对空谈性命,强调经世济国;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弊端,黄宗羲提出社会教育的主张,指出学校负有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黄宗羲、顾炎武还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危害,并提出了选拔人才的改革建议。所有对学校教育功能提出的新设想,无不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 (1).国子监 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 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来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名曰国子监。 至明成祖永乐元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北京的国子监主要建筑有集贤门、太学门、琉璃坊、辟雍泮水、彝伦堂及四厅(典簿、绳愆、典籍、博士)、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还有御书楼和敬一亭。 绳愆厅是国子监监丞的办公处,主管国子监的监督核查,稽查师生勤惰、教学效果、财务收支,管理学籍,监督使用国子监印信,对违犯监规,无故旷课或擅离学舍的监生予以纠举惩治,相当于今日的教导处.博士厅是国子监内老师阅卷、备课以及临时休息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教研室,国子监老师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 典簿厅是典簿的办公处,明代有专厅办公,清代有名无厅,典簿在绳愆厅内与监丞一室办公。负责对上对外的奏章、公文,资产管理,房屋、礼器维修,负责贡生、监生的入监和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