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VIP免费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_第1页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_第2页
被忘却了的农村改革今天在中国,加入世贸、与国际接轨等口号越来越响,似乎大有代替兴旺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口号。从一种角度看,这好象表明中国的改革已经踏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以往那种主要关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眼光再也跟不上形势了。但也有一些比较坦率的学者专家认为,其实,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近年来现实中面临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实际上始终无法有效解决。于是,谈深化改革的场合反而越来越少了。如果反思二十多年的改革历史,具体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现状,就会发现,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深思:中国改革今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难道只剩下加入世贸和与国际接轨了吗。加入了世贸、与国际接上轨,中国的改革难道就大功告成了。毫无疑问,加入世贸至关重要,但如果单打一地强调其重要性,就难免落入有意无意的"见木不见林"。除了加入世贸这样的努力之外,中国当前就没有更关键、更紧迫的改革任务了吗。事实上,如果冷静地观察,当前中国除了需要加入世贸之外,还有一项更艰巨、更重要的改革任务,那就是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农村改革,改变农村目前日益严重的经济困局。中国的改革本来是从农村开始的,但二十年之后,农民的境况却陷入了一种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困难之中,由此影响到全国的经济沉入低增长和连年萧条。可惜的是,在目前国内的主流话语中,进一步的农村改革却似乎已被忘却了。好象经过八十年代的承包制改革,农村的体制已经基本理顺,再也不值得重新关注了。即便有一些相关的讨论,也往往是针对一些零散的政策措施,而缺乏对农村困局的整体评估。八十年代中,中国研究改革的专家学者里,最强的队伍之一就是杜润生领导的农村政策研究室属下的一群中青年经济学家。他们常年持之以恒地的调查研究,使他们得以始终保持着观察农村问题的前沿眼光,在政策研究和学术讨论上都赢得了领先地位,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八十年代末,这支队伍被打散了。此后,虽然还有一些学者继续坚持不懈地研究"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取得了不少成果,第1页共11页但背后再也没有了强有力的团队研究的支持,其研究成果也得不到必要的重视。中国不再有研究分析"三农"问题的强势团队,并不是件好事。更何况,今天的"三农"问题比以前更复杂了,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涉及到政治改革。没有了类似的团队,只靠一些政府机关的农业经济专家作些单纯的经济技术分析,就有"盲人摸象"之虞。十年以后,问题终于暴露出来了,面对今天农村的困局,似乎只能在中国的媒体上见到个别学者的分析以及一些记者的零星报道,而再也看不到八十年代那种脚踏实地、以第一手调查为基础、有充分说服力的系统整体性分析研究,更看不到有关"三农"的政策制定与这类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或许就是农村改革被忘却的一个重要原因。今日农民状况。富起来了还是越来越穷。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中,中国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彻底抛弃了严重束缚农民经济和人身自由的人民公社体制,农业生产力迅速回升,带动全国出现了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虽然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时给了农民的土地没有真正回到农民手中,但土地的长期承包基本上巩固了农村的市场机制。随后,在农村流通体制方面也有一些改革,但进展并不大,而且过去五年来还时有反复。按照一些书斋经济学家的看法,似乎只要在农村里引进了市场机制,农村的体制就自然而然地理顺了。可惜,现实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问题不在于市场机制不灵,而在于市场机制的这只"看不见的手"被另一只"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现存的权力分布格局把一度尝过改革甜头的农民重新置于被剥夺的可怜境地。二十一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挑战。近年来农村这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面的状态正处在每况愈下、难以有效改善的境地,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的收益明显地大幅度下降。由于九十年代上半期的"泡沫经济"已经逐渐消退,而政府转嫁社会福利支出的措施大大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城市居民、特别是内地中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开始萎缩,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没有第2页共11页以往那么旺盛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