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心脏康复内涵,推动我国心脏康复和健康管理进展—-心脏康复和健康管理五大处方介绍作者:胡大一[1] 丁荣晶[1]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 文章号:W100625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进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心脏病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快乐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讨论的话题之一。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美国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1960 年代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 1980 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 1960 年代下降 50%.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育并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 I 级推举。1 现代心脏康复的内涵及演变1980 年代以前,心脏康复的核心以运动训练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恢复及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减少卧床并发症和长期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体能下降,减少残疾,促使患者重返工作和社会角色。197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召快乐血管病专家会议,讨论心脏康复进展。提出以下观点:1、体力活动仅是心脏康复的一部分,2、心脏康复是二级预防的一部分,3、非心血管因素如心理、社会和职业因素,在康复的获益中占重要地位。1980 年代以后,流行病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讨论进展,冠心病的发病机制逐渐清楚,其发生和进展取决于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缺乏等。1981 年,WHO 发表预防冠心病复发和进展的声明:大量的冠心病死亡发生在那些已患冠心病人群中,实行措施预防冠心病病理过程的进展有助于显著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