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直接金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购置股票、债券等多种证券,将资金直接转移给证券发行人的资金融通行为。2.间接金融:最终贷款人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中介机构,把资金贷给借款人的资金融通行为。3.中央银行:一国金融体制中居于关键地位、依法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的特殊金融机关。4.商业性银行:根据《商业银行法》和《企业法》设置的吸取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5.政策性银行: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在特定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增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专门金融机构。6.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7.再贴现:金融机构为了获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8.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9.发行基金: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发行库保留的未进入到流通领域的人民币。10.货币政策:或称金融政策,指主权国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的而采用的多种调整货币供应量或管制信用规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11.接管:指金融管理机关通过一定的接管组织,按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全面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的行政管理行为,是金融管理机关依法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合法性、的重要的防止性措施。12.银行业金融机构: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置的商业银行、都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取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13.存款:商业银行等具有存款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尽收客户存入资金,并在存款人支取存款时支付存款本息的一种信用制度。14.储蓄存款: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等作为凭证,个人凭以支取存款本息的信用活动。15.同业拆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同业之间互相融通短期资金的行为。16.委托贷款: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根据受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17.信用贷款: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18.银行卡:指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所有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19.信托:委托人予以对受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