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摘要】《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开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什么是自我管理?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及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地参加生活管理,通过每个幼儿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从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培育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管理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育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已十分有意义。但是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育,忽视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自我管理能力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进展了。培育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一、从幼儿的内在动机出发,实行自我管理。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究能力,以前我们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们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纲要》强调,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进展的内在动力,当我们的教育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同时,诸如独立、自制、合作等终生受益的品质,也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之中了。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欢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而激发内在动力必须“避开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加,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如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的区角与内容,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法,自己寻找玩伴及决定与同伴的合作方式等,活动中真正体现从幼儿的内在动机出发,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欢乐。二、幼儿参加规则的建立,培育自我管理能力,体验我能行意识。(一)引导幼儿参加制定规则。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每个活动环节可以做些什么?”,孩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