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了广大学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资格考试,网校为您搜集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的有关信息和辅导资料,但愿对各位考生有所协助。职业培训教育网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离骚》说课稿 教学目的: 1 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锁定 重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崇高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 欣赏诗中的比方手法,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提问你们懂得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仍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种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有关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简介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此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哀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哀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 372 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