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合肥滨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阔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进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进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这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制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本文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理念的进展趋势。关键字:规划 住宅小区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进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2.1 理想居住区的公共沟通空间模式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