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一)绪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进展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1978 年在北京召开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王力 实际上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讨论。 —-朱德熙 假如教外语是一门学科,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科. ——王还 1983 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 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进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 1997 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回顾(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 年—1961 年) 特点: (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文教学区别开来,摸索一条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 (2)很多著名语言学家如吕叔湘、周祖谟、朱德熙等先生在初创阶段就亲自参加这项工作,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讨论汉语语言学的实力,也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语言学家积极支持并亲自参加对外汉语教学的好传统. (3)二次大战期间协助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军队特别训练课程中文部” ,用听说法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邓懿先生,和 40 年代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过三年汉语教学的王还先生,都作为组织者和骨干老师参加了初期的教学工作,这又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借鉴、吸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好经验和新成果。 2.巩固阶段(1962 年—1966 年) 3.恢复阶段(1972 年-1977 年)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1.建构理论框架阶段(80 年代) 特点: 第一,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逐渐形成了科学讨论之风,在讨论课题的涉及面和参加者的广泛性方面都是空前的。 第二,本阶段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客观的、系统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