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讨论文献综述 摘要:产业创新理论源于对产业革命的讨论,随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而萌芽.19 世纪 60 年代坎宁安首次提出“产业创新"一词,70 年代弗里曼和苏特提出产业创新应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奠定了产业创新理论进展的基础.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产业创新进行了理论讨论和实证讨论,对各国的产业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有关产业创新的理论尚未形成统一体系. 关键词:产业创新;创新理论;实证讨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24)04-0066—03 (一)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10 年代,1912 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教授在《经济进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各国学者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化讨论,有的学者对创新进行了划分,如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有的学者提出创新模型,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和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有的学者构建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这些讨论成果逐步形成了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2]。 (二)创新集成观与新技术系统理论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了创新集成观,关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各要素的相互匹配及协同作用[3]。加拿大学者德布雷森(De Bresson C)从企业层面对创新群集现象进行了考察,找出了形成技术群集的因素,即外在的技术约束和压力与内在的经济约束及诱因。20 世纪 80 年代初,新熊彼特学派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提出了新技术系统理论,并应用该理论解释了创新群集现象.新技术系统概念的提出将技术轨道、经济长波和创新群集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技术经济范式的雏形. (三)创新范式理论 1983 年,佩雷斯在新技术系统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概念[4],沿袭了纳尔逊(Richard RNelson)和温特(Sidney GWinter)早先提出的自然轨道(Natural Trajectories)或技术体制(Technological Regime)概念,比多西的范式概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20 世纪 90 年代,创新范式出现,代表人物有FKodama、INonaka、YHonda 和 KOshima 等.创新范式主要用于阐释技术、经济、文化、组织和制度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解析国家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