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金融业也迎来转型进展的良好机遇。但不良贷款数量增大,贷款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内控关键点不断转变等问题困扰着信贷业务进展。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第三道风险防线,运用各种审计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信贷业务审计,防范信贷风险成为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 一、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 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信贷资产安全。金融业为高风险行业,只有稳健经营,才能有效提升信贷资产的流淌性及盈利性。实践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加强制度执行力。如自 2024 年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环保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政策对部分企业带来深刻影响。为到达把握信贷风险的目的,应防范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规定动作不落实等引发的信誉风险。其次,重视客户信誉风险。客户信誉风险主要指客户自身经营形成的,包括所处行业、区域、产品交易结构、押品及其他风险缓释措施,外部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信誉风险,以及与其他类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交叉传递导致的信誉风险。最终,关注信贷业务操作合规性。贷前调查尽职到位,审批环节严格把关,贷后管理落到实处,信贷业务各个环节操作若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则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围绕信贷业务调查评价、授信审批、信贷执行、贷后管理等环节,重点关注信贷准入政策执行、客户信誉评级、授信条件落实、担保管理、信贷资金监管、风险预警及化解等是否合规[1]。 二、内部审计工作在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作用 1、监督作用。由于银行信贷业务自身的特点,其工作一旦开展,银行就必需承担确定的风险,而内部审计工作对降低信贷风险,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信贷业务中,其风险机理是一个查证过程,具有隐藏性特点,当风险不断累积,到达确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成为事实风险,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检查,促进被审计单位将业务活动纳入合法、合规的轨道,使业务管理部门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把握措施。内部审计不仅揭示相关单位在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决策管理、抵押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限其整改,将信贷风险隐患降到最低。所以内部审计工作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并消除风险隐患,在信贷资产管理中起到监督作用[2]。2、预警作用。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