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导思式答疑解难_ ---------------------------------------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久思不得其解,因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若能有效地答疑解难,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收到良好效果。但是面对学生的提问,有些老师要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要么一步一步将答案做给学生看,一遍一遍讲给学生听,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这种做法,实质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过了进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机会,久而久之养成学生“避难”、“懒思”的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国古代的《学记》上说,老师应当做到“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他们,而不加逼迫;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而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可见,老师答疑解惑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引导、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来;在“思”字上下工夫,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提出问题者(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正如苏步青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是最可靠的力量”。笔者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时采纳导思式,经过多年实践,对培育学生的学习习惯、数学思维品质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现将导思式答疑解难介绍如下。 一、导思式答疑解难的原则 1.多思原则 华罗庚曾举例指出:学生听课之后,有不懂之处就去问老师,两况、三次,不懂再问……表面上近乎好学,但实际上是学生把希望寄予于“去问”,自己却懒于思考,缺乏主动性,老师面对学生的疑问,应首先动脑筋、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加到解决疑问的“突破口”,而不是等老师去解决问题。 2.激励原则 学生有了疑难,求教于老师,这本是好现象,老师应态度诚恳,仔细对待,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同时鼓舞学生,使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把“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兴奋地接着“球”,在老师“导”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多鼓舞,特别对性格较内向,学生基础不好的学生,避开损害其自尊心,挫伤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老师也可给学生事先提出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要求,养成质疑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 3.诊断原则 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不分轻重缓急,从头到尾给学生细致做一遍,或某一点不得其解,卡了壳。老师对学生疑点所在,应旁敲侧击地提出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