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社的盛衰》后感 引言:王成勉的《文社的盛衰》将中国教会史上关于“中国化”(或称“本色化”)的个案作了较完整地呈现。该书虽然是一本文集,但作者则是将其历时九年的同一论题的讨论论文有系统地整理汇编成书。各章均可独立成文,但基本没有偏离主题,因此阅读全文,基本上能够较完整地了解文社从建立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现将阅读过程中所记录的感想简述于下: 一、时势造英雄 大概是每本历史作品都能够给予我们的基本概念,就是“时势造英雄”。文社的创立到解散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时势有紧密地结合,可以说就是时代的产物。而在文社中的每一位“英雄”,同样也是由时势所造。 自 10 年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再到 20 年代非基运动、五卅惨案,再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等,中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的民主与科学的探讨,进展民主的思想,再到政治上的反帝、反军阀,基督教每每成为运动中的焦点,被当作“帝国主义的先锋”、“麻醉人灵性的鸦片烟”、“资本主义的走狗”等。就算只是具有单纯信仰的底层百姓,也自然无法洗脱“洋教”的罪名。 面对内外的压力,一群中国基督教少壮派的菁英发出时代的反应。在传教士的支持下于 1924 年在上海成立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促进社(后改名为中华基督教文社,简称文社),其成员有赵紫宸(社长)、诚静怡、余日章、邝富灼、刘廷芳、陶行知、全绍武(以上为执行部委员)、李荣芳、范子美、胡贻縠、洪煨莲、简又文、聂绍经(以上为审查部委员)等人,聘请沈嗣庄为副执行干事,直到 1930 年。(页 3-5、35-37)虽仅只延续六年,但犹如基督教文字事工历史的灯塔一般,成为历代教会所称道。在 1950 年金陵神学院成立四十周年的特刊中,各教会著名人士在提到基督教文字事工时,均对文社赞誉有加。(页 6-8)上海民国时期著名报纸《申报》称它是我国宗教杂志三大权威之一。(页 157) 虽然,王成勉教授未简述每位参加者的生平背景,但据笔者所了解,以上被称为“少壮派”的菁英,大多是直接或间接由传教士所培育,甚至许多都留洋学成回国,在他们约 30-40 岁左右,获得当时中国基督教各大学、神学院教席。他们有部分于 1922 年参加基督教全国大会,并担任重要角色,且余日章、诚静怡新成立的中华基督教协进会的会长与总干事。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在 20 年代的中国教会中已占据重要角色。 二、本色教会的努力 文社成立的宗旨定为“本社以提倡能促进中国本色基督教运动之图文著作,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