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随笔 校园里的树 初到这里的时候,学校应该还处在草创期,但也算是这附近方圆几十里不错的校园了,因为占地面积 40 多亩,够大;矗立起了四幢近二十米高的教学大楼,够高;大门是颇有寓意的 开启知识宝库 的钥匙和锁造型,够个性,总之,给人的印象是:这个单位不错! 和这个不错的单位稍稍有点不搭的是门前那条路,应该属村级道路吧,因为那时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听听那路名:徐砦路,多么接地气,就是徐砦村向东延伸出的一条路。村级道路啥样?路面泥土煤渣混合,没有排水系统,夏天暴雨过后就成了河。来的早的老师一怀旧,就说:都是趟着水从花园路走过来的,裤腿扁到了膝盖上面。 趟着水来到学校,走进校园 啧啧 赞叹了教学楼后会发现,哪里有点儿不对劲。哪里呢?绿色少了些,校园里的树确实不多呀。一进大门,前广场全部硬化,空旷的广场,中间的景观只有一方水池包围的国旗台、旗杆。 向里走,前楼中楼间的天井种了些红叶李。继续向里走,到操场,沿北墙种了一排小白杨。 校园里所有的树就这些了。 当然,也有野生的,煤渣铺的操场,够大,但不敢过暑假,两月不见,开学回来会发现,在灿烂阳光的照耀和充沛雨水的滋润下,野草长得真茁壮呀!任由它们这么长,好像不行,活动场地被影响,而且,有没有一点荒废感?于是,开学第一件事就是薅草。 那时候的校园,用老校长的话说:就像城中村的农民刚盖了一幢新楼,外面看着好气派,进去一看都毛坯没装修,也没啥家具,就靠墙摆个冰箱,打开门一看,里面搁了一碗白菜汤。 这话把人逗得哈哈大笑,笑完品一品:一是因为盖楼把钱花完了,没钱装修;二是品味是需要有文化做支撑的,而文化是需要积淀的。 于是有老师就私下里悄悄说:咱学校就像个暴发户。这标签贴的!但从中未尝不能看出对它的期望。 因为工作关系,我其实中间有十几年并没有在初中校园工作,所以对它后来的变化只是知其大概,不能详说。但偶或回来,当然,不是趟着水回来了,因为门前的路是平整溜光的柏油路,骑车坐车都不会颠簸。进了校门都会感到,校园在和时代同步变化着,行政楼盖起来了,塑胶跑道修起来了,看台建起来了,先贤名哲塑像景观区也开辟出来了。当然,校园里的树也多起来了,一进校园左手处的花墙栽了紫藤萝,春日里花串满架,蜂围蝶绕,远望就是一场紫色的燃烧,为校园平添了许多活力与美好再向西望,塑像景观区先哲们的一尊尊塑像或凝神深思,或目光如炬,或满怀悲悯,无言地启迪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