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穴的特点及五大功用程玮人体十二条正经中都各有络穴,如肺络穴经列缺、大肠经络穴偏历……,人体中的这些络穴有些什么特点,它所运行的气血物质是什么?气血流的方向性如何?作用于人体的三部九候部位区域是哪里?它所适应的证候群有哪些?等等等等,有许多从事中医针灸工作的人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在临床上也就不能很好的应用。下面就对此作个简要的分述。肺经络穴列缺:通于大肠经、任脉、脾部,其气血为阴液,其性凉,行于地部,运行方向向下、向内;大肠经络穴偏历:通于肺经、胃经,其气血为气态物,其性温,行于天部,运行方向向上;胃经络穴丰隆:通于脾经、大肠经,其气血为气态物,其性湿热,行于天部,运行方向向下;脾经络穴公孙:通于胃经、肺经、冲脉,其气血为水湿风气,其性湿热,行于天部,运行方向向上;心经络穴通里:通于小肠经、肾经、胞宫及人体内部,其气血为血,其性热,行于地部,运行方向向下;小肠经络穴支正:通于心经、膀胱经,其气血为气态物,其性热,行于天部,运动方向向上;膀胱经络穴飞扬:通于肾经、小肠经,其气血为气态物,其性寒,行于天部,运动方向向上;肾经络穴大钟:通于膀胱经、心经,其气血为水湿气,其性寒,行于天部,运动方向由上向下;心包经络穴内关:通于三焦经、肝经、阴维脉,其气血为血,其性温,行于地部,运动方向向下、向内;三焦经络穴外关:通于心包经、胆经、阳维脉,其气血为气态物,行于天部,运动方向向上;胆经络穴光明:通于肝经、三焦经,其气血为气态物,行于天部,运动方向向上、向外;肝经络穴蠡沟:通于胆经、心包经,其气血为气态物,行于天部,运动方向向上。1、所有十二经的络穴皆有联络、调节、平衡人体左右气血的作用,因络穴有联系、调节、平衡人体左右气血的作用,因此,凡人体左右间出现的所有不平衡、不协调病理状态,皆可用其相应的络穴治疗。例一:去年我在四川海天处,遇一患者,左手列缺穴的上部组织肿大,肿大时能达拇指那样大,手不能握,无力,约有半年之久,曾经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亦服用过西药,当时有效,过后又发。此患者我一接诊,未查其它任何地方,一看就是个列缺病,是因为列缺穴不能正常的分流肺经液化的经水,堵塞于此才造成的,治疗也未用其它的办法,只是在列缺穴向上平刺一针,留针二十分钟。针后患者感到手腕部的疼痛基本消失,肿也即时消了一大部分,次日复诊时,见肿已完全消退,疼痛皆无,再治一次巩固前效。例二:鼻塞不通及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