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嫦娥五号想到的 九天揽月的“嫦娥五号”,自强不息的航天精神 原创乌卡卡 俗话说的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其套用在不同时代出生的人们身上也算合适。身为“奔四”的八零后一员,在房子这件事儿上,虽然挺艳羡六零后的免费分配,七零后还有钱购买。但若论起人生的青春阶段,能够切身感受世纪相交,国势上升,时代风云激荡这方面,八零后显然更胜一筹。巨大的国力反差虽然带来了自身认同的一时无措,却也造就了更多的时代机遇。国事如人,无数领域从弱到强崛起之道的精神激励作用,远超过那些牵强杜撰的名人传记。 以航天领域为例,同是“五号”,本周被送入太空的“嫦娥五号”,受到的关注就远不如当年的“神舟五号”那样多。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些年航天人交出的一份份满意答卷。大家更期待什么时候中国航天员能登上月球?什么时候构建月球试验基地?什么时候登陆车开始勘探火星?愿望的不断“膨胀”,反映出的是国民对中国航天进展所取得成就,打心底里的认可。 神舟五号发射那年我正上高中。对于从小含泪听着“挑战者号”女老师不幸殒命的故事;围绕“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这句登月名言反复拼凑励志作文;在好莱坞《星球大战》震撼的前奏中成长的这一代来说,听到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进入太空的消息,不亚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时激动的心情。有了第一次,就定会有第二次。人们都意识到中国航天自此迈上新台阶,只是没想到这是部直梯,还是高速的。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宇航员绕一天不够,要多绕几天;一个人太少,要两个人、三个人。 高考结束后升入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突然间慢了下来。就如同急湍化作瀑布飞流而下,随即融入平缓的大江大河。每日除了上课吃饭,就是呼朋引伴、聚餐胡侃。周末都宅在寝室打游戏,整个一“出了被窝进被窝”的主儿。由于对人生的方向缺乏审慎的思考,虽谈不上荒废,但颓废感是极贴切的。直到大三上半年快结束时,偶然参加了一场宣讲会。听到一位已经毕业的学姐介绍自己在药物所的读研经历,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所学专业所指向的,可不是一年两次的考试卷子,而应该是宽阔的星辰大海。 人一旦有了目标,浑身的机能自然随之调动起来。专心备考,知易行难。中科院的招生门槛不低,保送已经占了大部分名额,留给像我这样自考生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考研大纲和考试内容的整理确认开始,我主动联系学长请教细节。购买书籍,收集资料,制定复习计划。由于大三之前只顾应付考试,化学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