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研讨交流发言6月12-15日,我参加了办机关党委组织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本次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日程安排紧凑、形式灵活,尤其是现场教学直观真实,感染力强,感觉收获很大。对红旗渠并不陌生,但实地参观学习还是第一次。来到巍巍太行山下,看到镶嵌在山腰的人工天河,第一感觉是内心受到震撼。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英雄的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这一战,就是十年。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箴言。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十年间,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方,总投工3470.2万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条在悬崖峭壁上抠出来的生命渠,是一部林县儿女谱写的英雄史诗。千里长渠是他们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他们一块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十年间,有81名林县儿女长眠太行,重伤残229人,伤残461人。今天看来,有多少惊叹,就有多大胆略;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担当;有多少收获我,就有多少牺牲。林县人民用血泪、生命、智慧凝成的精神意志,形成了屡克危难的内驱力量,铸就了多难兴邦的民族魂魄。在红旗渠建设者的身后,矗立起一座卓然不群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历史丰碑。走近红旗渠,翻开那段历史,在震惊与感叹的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的感悟与共鸣。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红旗渠精神,首先是学习林县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当年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缺水的日子,林县人民过腻了、过够了、过怕了。为了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粮食的情况下,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崇山峻岭之间,逢山开山,遇沟架桥,历时十年,修筑起长1525.6公里的人工天河。所有党员干部群众在生命危险、政治风险和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不退缩、不泄气、不逃避,用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筑起一座太行丰碑。坚强的组织领导。林县县委一班人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全县人民用水问题。林县县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险面前不后退,顶住层层压力,冲破重重阻力,十年磨一剑,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县委班子的团结务实,共同担当。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15个公社、1200多个村的党员干部群众齐聚太行山,县乡村各级党组织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成为十万修渠大军的中流砥柱。林县县委为了群众,修建红旗渠;依靠群众建成红旗渠。县乡村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办大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依靠人民群众改写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不论是宣传发动、组织施工,还是调运物资、安抚群众,各村党支部冲在一线,走在前面,展示了超强的战斗力。在绵延几十公里的战线上,以支部为单位的战斗单元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烈局面。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体现,可以说修建红旗渠的战斗中,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急难险重的任务,总是党员冲在前面。总长616米的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参加凿洞施工的300名青年人中,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是主体。施工位置在鹰咀山的悬崖峭壁上,作业条件极其艰苦,为解决爆破施工后的塌方问题,共产党员任羊成带领30名青年组成凌空除险队,充分体现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共产党员郭秋英、韩永丽组建的铁姑娘打钎队,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坚持战斗在修渠一线。还有共产党员李改云、王师存、吴祖太、李德茂、常根虎、路银……他们的英雄事迹与红旗渠精神千古流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对十年九旱的现实,林县县委选择了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