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国家完全控制食盐产销,并严禁私盐的历史,起于汉武帝时期(元狩 4 年,BC119)的盐铁专卖制度私盐,即相对官盐而言,违反官府禁令私自生产贩售的食盐称为私盐。中国私盐产生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盐始有官、私之分"。原本汉初盐业开放民营,富商大贾和地方诸侯因此而财累万金,甚至威胁到了中央政权。武帝时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们却不愿"佐国家之急",汉武帝因此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2、自唐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都依赖于盐利,食盐专卖成为历代固定制度西汉之后,食盐管制时兴时废,甚至隋唐初期有 128 年是完全放任盐业,且免除食盐征税。但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盐业专卖又重新开始实行,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此后历朝历代都因此而加强盐业管制。自中唐起,盐利所得已居全国赋税之半,北宋时期,盐利占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二,到了元朝,"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直至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其半取给于盐"。民国初年,袁世凯甚至还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向列强借款。3、官盐价高质次,百姓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私盐,官府便以政令强制购买官盐食盐专卖的弊端之一便是官盐不仅估价高,而且质量低劣。如北宋仁宗时,大臣上奏称官盐运输过程中被杂以泥砂、硝石,味道苦恶不可食,而其时刘太后回应"御膳亦多土,不可食。"可见当时连御用食盐质量都如此不堪,却仍然要价昂贵,"利有至十倍者"。同官盐相比,私盐则物美价廉,如从岭南贩至江西的私盐"纯白不杂,而卖钱二十",民众更欢迎此类私盐,造成官盐滞销,于是官府便以政令强卖于民,《宋史•食货志•盐上》记"盐价既增,民不肯买,乃课民买官盐,随贫富作业为多少之差。"4、为保证官盐收入,官府严格划定销盐区域,禁止越界买卖,反而造成边远地区私盐泛滥唐宋起,为保证官卖收入,食盐流通被政府严格控制,严格划分销盐区域,实行销界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制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如广南盐不能销于与之临近的虔州一带,因其是来自远处的淮盐销区。这种人为规定,使得交通不便偏远落后地区的民众难得食盐。宋神宗时成都府路禁止较近的东川盐进本地,组织人力去很远的解州搬运解盐,又因山路险阻而不得,民众苦无盐食。官盐短缺让边远地区的私盐运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