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讲座听后感 6 篇教育专家讲座听后感篇 1 12 月 6 号,陈默老师的心理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视角》讲座如期在大庆进行,那天气温突降,但寒冷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专程来听陈默老师课的各位老师的热情,整整三个小时的讲座非常精彩,陈默老师从孩子每个年龄段所面临心理任务和孕育能力,深化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征、老师与孩子沟通的误区以及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听完讲座我觉得有很多收获要与大家相互沟通: 讲座一开始,陈默老师就为我们陈述了当今老师面临的教育难题是前所未有,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她为我们分析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任务及此阶段需要孕育的能力。 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陈老师给我们指出了应对策略。所以班主任应该当学生的保护人,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不仅从身体(出生和体能)、心理(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还要从环境(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了解学生。总之,只有心到,班主任才能做好。 想让孩子同意学习,就要懂得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和成年人不一样,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角度,如学习好才能有出息等,家长说千万遍也没有用,不懂,他们是从感性的角度看待学习的,学习有没有乐趣?他们对学习有没有感觉?所以,想让孩子同意去学习,要把握三点: 1、有趣味,要“引诱”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件事情好玩了,他才会去持续关注; 2、能分享,要为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也是心理需求; 3、有成就感,对孩子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真诚地鼓舞,并且坚持不懈。 以上三点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是完全相悖的,不可能实现,就连做实验,老师都要求把每一个实验步骤背会,全部是教条的,孩子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学校的评价标准单一,永远是分数,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学生,这样的环境下,对好学生差学生都不利。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不可能扭转整个社会环境,也不能成天抱怨和无奈,陈老师特别强调——学校没有的家长补!父母一定要把这些学校没有的“营养”给孩子补上,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帮助孩子对学习建立兴趣,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 多讲故事,多提问题,他可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散步的时候数数公路边上有几棵树,再看看树中间有几个空,她可能对数字就有了概念;和孩子建立共同语言,对孩子学到的新知识展开真诚的探讨,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