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常识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二)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以自然物及其规律作为前提和基础。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