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偶记读后感 这段时间应要求读了陈岱孙先生的《往事偶记》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平实的`笔触中,回忆其少年求学、归国治学的经历,以及与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等诸位同道好友的往来;更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所经历的大时代,其中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多有不同的人文学者的客观描述与理性观察,独具价值。 这是一篇随笔,却让人有的浅浅的思考,很适合睡前阅读,跟随陈岱孙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他当年生活的点滴。他的文字有一种平和的感觉,睡前放空心,读一读,随后轻松的进入梦乡。书中一共有 23 个篇章,说起过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也提起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还有对多位文人的回忆,很理性,也很客观。过去的时代终究已离我们远去,但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文化精神却从未消逝,我想能够在这存留下来的书籍中感受、寻找、思考,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与喜爱的方式吧。第 2 篇: 乡 村 偶 记 永兴中学 周吉 我的家在永兴镇原何畈村一组,现为老柳河村八组,位于皂当公路南坡,溾水河北岸。在我的心灵深处,她是一个山清水秀,稻香鱼肥的鱼米之乡。 因工作关系,我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尔来已有近三十年了,虽离家咫尺之遥,但也很少回去,昔日的童伴、乡邻都少有了来往。倒是近几年来党的富民政策推动了我村的进展,昔日的村舍、老宅都被小洋楼所取代,随着村级公路的硬化,我回家的时候便多了起来,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在乡村渡过。那里的童伴、乡邻格外亲切,那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那里的低碳生活更是让我不忍离去,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禾场、池塘、小河、蛙鸣,无一不让我梦绕魂牵。 开春的几场喜雨,浇得我心旌神揺起来。一到周末,我便回到了乡下,准备渡过几个温度、湿度都很适宜的夜晚。然而,那里的一切都似乎与心中的距离相去甚远,便添了些许怅然。要不,就随我去看看吧—— 禾 场 我们村,有三个小湾,两个大湾。是湾,就有禾场。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屋前的禾场是专门为打禾和堆积粮草而平整的,小湾的小禾场是方形的或圆形的,近一亩地;大湾 1 的大禾场是长条形的有几亩地,随着房舍向前伸展。像一块巨大的砥石,周围杂草难生,被家家户户打扫得干洁净净,它是大人们的战场,是村童的乐园。 夏秋之季,禾场上始终人欢牛叫,一阵阵吱吱呀呀的轱辘碾压声过后,就见父辈们用木耙扬起一串串金黄,此时此刻,除了沉醉在喜悦中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