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重点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Vr.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Vr.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第五章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麻黄【药理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