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中心的智能化升级之路自从调入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小王时常向同事自嘲:现在,我是办公设备升级,个人价值降级!小王本是东方电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三个月前,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完毕,她随即被调入其中,负责费用报销业务的处理。从此,她的工作日常大致是这样的:面前两台电脑。左侧屏幕显示员工差旅费用报销单,右侧屏幕则是对应业务的扫描件。小王的眼睛不时在两块屏幕间逡巡,核对信息无误后,按下审核通过按键。每天,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她都要重复不下几百次。电脑由一台升级为两台是小王所说的办公设备升级。而工作时间被审单这类琐碎、乏味和不增值的机械化体力劳动填满,则是小王口中的个人价值降级。她感觉,共享中心不过是将集团旗下多家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集中到一起处理了,工作流程和过去并无太大变化。但分工的细化、作业的标准化,令她和同事们都陡然间从一名名办公室白领降格成了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这时常令她联想到曾曝出员工跳楼丑闻的富士康。“再干下去我肯定废了!”在小王心中,辞职的念头似乎越来越强烈……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基于标准化流水线的作业模式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集中式处理。很多企业笃定财务共享能带来组织变革和财务转型,同时,还有很多企业将其作为强化管控的有力工具并寄予厚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应用中屡屡成效不达预期,令一些企业进退维谷。一、传统财务共享的本质与东方集团一样,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发现,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后,各分子公司的财务团队并未获得多大解放,仍在做着大量基础财务核算工作,如固定资产监盘、纳税申报、财务初审等。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难以实现,期待中的财务转型迟迟没有到来。同时,尽管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财务会计的集中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力,但这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将人员机器化,忽略了人的价值需求和情感需求。在日复一日高强度、枯燥琐碎、无价值的工作下,共享中心普遍人员招人难、且人员流失严重。对于管理层而言,基础核算是分散在各地低效率工作,还是集中一地高效率完成,往往不是其关注的重点。管理层更为关注的是,财务共享是否从整体上促进了财务工作,推动了财务转型。显然,现实往往与预期相差甚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财务共享中心总是难以达到预期价值呢?这就要从财务共享的本质说起。追根溯源,财务共享服务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全球化扩张的产物。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