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浙江省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之路蜿蜒浩荡的长江水一路向东,在太湖附近抖落一身泥沙,沉积出一片平均海拔不到三米的大平原——杭嘉湖平原。嘉兴就在这片大平原的腹地。沃野千里的嘉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过嘉兴》,描绘了嘉兴的繁荣景象。如今,嘉兴的富庶更胜往昔,城市与乡村无缝衔接,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绿树农田自然过渡,城市边缘的公园绿地与乡村的田野相连,形成一片广袤的绿色生态带。在嘉兴这片热土上,城乡不再是割裂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共融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里,正绘就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2004年的春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专程坐着101路公交车来到凤桥镇三星村。在嘉兴调研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就是这一句殷殷嘱托,吹响了嘉兴“城乡融合”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重要论述,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嘉兴这座积淀深厚底蕴的历史之城大踏步走向城乡融合的和美之路,一幅绮丽的和美城乡图跃然眼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拆掉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墙”城乡二元结构,一道世界级难题。如何解决,如何破题?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和依旧如故的“乡”,又该如何打通?城乡均衡协调发展首先是拆掉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墙”,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步入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一排排现代化的楼房整齐划一、绿化美观整洁,配套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嘉善县启动的农房改造集聚点,几年间,大云镇的农户实现了集中居住,宅基地被复垦整理,按一定比例用来建设社区和开发工商业。居民入住楼房后,户籍住址不变、户口簿不换,原有农村权益不受影响。居住地变社区后,农民便可就近就地享受各类优质公共服务。秀洲“蓝领公寓”、平湖“新乡邻公寓”盘活了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的利用。一子落而满盘活。如今嘉兴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农户集中居住、农田连片耕作。在对全域土地整治中退出宅基地实施公寓房安置的本区户籍农村居民登记备案后,原有农村权益不受影响,分散的宅基地也化零为整,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供给,进城农民由此“带着承包地进城”。嘉兴坚持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城乡资源要素相互流通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民有序进城,有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让人才到乡村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在嘉兴桐乡市崇福镇的农创园能够找到答案。政府通过提供现代化设施大棚等生产硬件,加速设施用地审批等政策性倾斜,配齐“农创大院”等生活硬件,还让创客享有租金优惠、贴息贷款等服务。徜徉在桐乡市崇福镇的农田里,连绵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崇福镇农创家园,许多大学生和新农人入驻创业,成为农创客。网络直播,物流搭桥,让新农人既能“进城”又能“返乡”。桐乡市崇福镇创新“搭建生产孵化平台”,通过技术赋能,走出一条“美丽生金”的创新发展新路。不止于此,嘉兴还聘请“乡村振兴规划师”,着力培养基层人才;成立“善农客”领创人才联盟,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优秀创业人才。为了让城乡人才既能走出去,又能反哺农村,嘉兴以改革创新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构建完善新居民服务体系,有序放开落户条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同时,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类人才资源下沉,推动基层教育、文...